三年计划完成河湖清淤2200万方
编者按:前天,我市举行清淤泥治污泥工作现场会,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全面打响清淤泥治污泥攻坚战,促进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,不将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。今天起,本报推出《清淤泥治污泥进行时》专栏,报道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在攻坚行动中涌现出的新思路、新做法、新典型。
清淤泥治污泥进行时
记者从市有关部门获悉,为加快推进市区河湖清污(淤)工作,促进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,我市计划用三年时间,全面完成市区河湖2200万方淤泥的清理处置,实现“五年任务,三年完成”的目标。同时,建立日常淤积监测和轮疏工作机制,提前两年实现“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”。
据介绍,我市水系发达、河网交错,共有7373条、9830公里河道。自从开展“五水共治”以来,我市大力实施河湖清淤,累计清除河道淤泥2700余万方,河道淤积面貌明显改善。但仍有部分河道存在一定程度的淤积状况,影响水环境质量。为此,我市全面实施河湖清污(淤)攻坚行动。
2016年是“三年清淤”的开局之年,市区将清理完成1000万方淤泥,其中面上河道清淤650万方、湖漾清淤50万方(西山漾)、重点水利项目300万方、堤防加固300公里。
攻坚行动期间,我市将以“全面启动,村村覆盖,无害处置,创新模式”的总体思路,做到启动早、推进快、成效实。其中,对城乡河道、湖漾实施全面清淤治理,市区所有有清淤任务的村全面动员、全面清淤、全面轮疏、全面保洁,实现清水常流。尤其是对于东西苕溪、罗溇、幻溇、濮溇、汤溇等已经纳入重点水利工程实施范围的骨干河道,结合工程建设,全力加快推进清淤。同时,将位于工程沿线的重点湖漾及河道,采取工程设计变更和调整概算的方式,纳入到重点工程统一实施。对面上河道,按照属地的原则,分解落实到区、乡镇、村三级负责实施。对一些实施难度较大的重点湖漾、河道和重点区域,探索采取PPP的政企合作模式,引入市场主体,组建项目公司,统一组织实施。
同时,因地制宜选择分类处置的方式,探索推广如“真空预压法”淤泥固结处理、淤泥制砖、花草种植土利用、道路填筑等多种利用方式。加强挖泥、运输、处置的全过程监管,避免“二次污染”,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,加强回淤的定期检测,建立长效清淤轮疏机制,减少“回淤”。
切实加强清淤项目监管,保证清淤质量。落实“清前有测量,清中有监控,堆场有复核,清后有验收”的全过程监管模式。清淤前,开展原始断面测量,确定清淤方量;清淤中,加强淤泥运输监管,运输船舶全部纳入视频监控,防止偷排漏排;在淤泥堆场,加强淤泥方量的复核,加强尾水排放的监测和监管;清淤后,要进行层层验收,确保清淤质量。